中小学、幼儿园教师师德如何?日前,浙江温州市上线“瓯越师德码”,教育行政部门、学校和教师本人能在线了解师德师风情况,并可为每位教师出具师德健康报告。据介绍,“师德码”将同时包含正面表彰记录和负面记录等师德考核情况。根据老师师德情况分为绿色、黄色、红色三个码:绿码代表师德良好,无违规违纪等不良记录的认定;黄码代表曾因违反师德师风有关规定被批评教育、诫勉谈话、责令检查、通报批评;而红码则代表曾因违反师德师风有关规定被警告、记过、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、开除。不得不说,教育部门的管理是“与技术俱进”,很快就从“健康码”中获得灵感,搞出“师德管理”新办法。然而,我不认为这对提高师德有什么作用,反而可滋生出新的问题来。要提高教师师德,必须基于教师职业,依法保障教师的待遇与权利。“师德码”的理念并不复杂,就是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电子管理,可以一键查询教师有无负面记录。以前这些也是记录在案的,但要查询需要到教育部门或学校。现在把所有正面表彰和负面记录都导入数据库,也就便于教育部门、学校以及教师掌握自己的师德状况。也许考虑到“师德码”的广泛运用,会涉嫌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,把教师被批评教育、诫勉谈话、责令检查等没有向师生通报的“负面记录”也公之于众,当地教育部门在设计“师德码”时明确只能由教育部门、学校以及教师本人在线了解。但是,随着“健康码”的推行,家长会不会提出了解教师师德状况,要求班主任、任课教师出具“师德码”?如果“师德码”发展到这一步,就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家校矛盾、冲突。比如,某个教师因被批评教育,师德码为黄色,家长反对其当班主任,那学校是让其继续当班主任,还是不让继续当呢?本来,师德管理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教师有良好师德,可有了一次负面记录,就可能显示为黄色,甚至红色,这就很可能让教师背上包袱,反而影响教师的发展。对此,教师们会问,为何只有针对教师的“师德码”,却没有针对公务员的“官德码”呢?与师德负面记录的写实记录(诸如具体因什么事,而被批评教育、警告)不同,“黄码”、“红码”,是不问具体原因的,这也会把不同的师德问题混为一谈。像近年来受舆论高度关注的教师惩戒教育学生问题,教师因惩戒教育学生,被质疑为体罚、变相体罚学生,而被教育部门、校方批评教育,这类批评教育是有争议的,通常而言,教师对这样的批评教育会在意,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。如果因受批评教育而让师道码变黄,教师也就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对学生能不管则不管,免得给自己惹麻烦。在当前的学校治理体系中,有的领导并不喜欢教师对学校提批评意见,把批评视为“负能量”,对于发帖提批评意见的教师,学校领导会对其进行谈话,如果师德码把这也作为负面记录纳入,那就会变为“治教师”的一种手段,而非弘扬师德、正气。进一步的问题是,有了“师德码”,学校会严格要求教师师德,在教师确有违反师德规范问题时严格处理吗?众所周知,中小学在处理教师师德问题时,很多时候会遮遮掩掩,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启动调查,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理,原因是,学校担心这类问题影响学校的声誉,尤其是当这类问题涉及校领导时。那么,当所有负面记录都存入数据库,可以生成“师德码”后,一键就可以查询某校教师的“师德码”情况,学校以及地方教育部门会如实记录违反师德规范的处理情况吗?如果“红码”、“黄码”教师多,这不是表明师德建设有问题码?如此一来,“师德码”就可能成为建设师德的形象工程,会演变为形式主义。而这恰恰是当前建设师德存在的根本问题。要提高师德,需要踏踏实实解决教师的待遇,与保障教师的权利,要营造教育家办学的环境,把教育事务交给教师委员会负责。其中,最为关键的是依法治教,包括依法落实学校的自主权,依法保障教师的教育自主权,依法处理教师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。不强调依法治教,实行学校现代治理,师德建设就会一直停留在说教或者道德绑架层面,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。这并不能服务于教师职业化、专业化发展,反而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增强,影响教育教学质量。